和谐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古往今来,人类对和谐孜孜以求。
从开展“平安钦州”创建,到率先在广西大力推进“携手共创平安和谐家园”,再到创新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标志的社会管理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以来,在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指引下,走在全面建成小康大道的钦州人民上下一心、不懈进取,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共同构建和谐建设新港湾。
平安是福 共同守护
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市场、平安家庭……积小安,成大安。这些年来,“发展是**要务,稳定是**责任”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平安创建已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人人共建共享平安成为钦州大地随处可见的喜人景象。“从走路仓皇、目光四望,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一个小偷。”白水塘警务室有个火眼金睛的巡逻队员“李帅哥”,专管“捉耗子”的事,每天一上班就往辖区10多条大街小巷溜达,他同队友们借助一张由14个摄像头组成的天网,在保护辖区1万多人居民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李帅哥”名叫李权彰,在队里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街道居民都夸他人品好,仗义,他越忙越有干劲,“高兴啊,现在全市上下都很重视平安工作,都动起来了。”
李权彰口中的“动起来”,确实是一大亮丽的风景线。以“携手共创平安和谐家园”活动为主线,同时开展了“平安长廊”建设、镇级“综治**维稳中心”建设、村级“五个一”建设和“社区管理网格化”建设,组织开展了基层政法单位“警强、所美、班子好”创建活动和政法系统“五走访五促进”活动,全市社会治安“打防管控”机制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精细。这一“小亮点”奠定了钦州和谐稳定“大平安”的基础。“钦州发展我光荣,钦州稳定和谐我责任”的意识深深植根在百姓群体中,把钦州建设成为平安和谐、可亲可爱的城市大家园成为了广大市民的共同愿望。
和谐社会 共建共享
身材魁梧,说话声音不高,无论见到谁都满面笑容,他就是被称为钦北基层“十大**和事佬”的板城镇新城村党总支书周祥斌。记者见到周祥斌时,他正忙着调解一桩邻里之间的纠纷。
原来村民关周桂在自家屋旁边、也就是在邻居罗龙迎的农田边上,建了一个化粪池,两位村民因为占地问题发生了纠纷,双方从口角相争发展到相互掷物。所幸没人受伤。
作为村里的义务调解员,周祥斌耐心地进行调解,和以前他处理的纠纷一样,让两个剑拔弩张的对头**平心静气,握手言和。
担任村支书六年来,周祥斌先后调解过各类大小纠纷数百起。这个纠纷只不过是我市基层社会管理的缩影,在钦州,像周祥斌这样的村级义务调解员遍布391个村2420个队(户)。去年以来,全市共提供法律咨询5300多起,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88件,提供其他便民服务4200多人次。钦北区连续12年荣获综治和平安建设先进县区荣誉称号,成为广西目前具备争创全国“长安杯”资格的**县(区)。有矛盾找调解”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实现“小事不出社区,矛盾纠纷不上交”,群众安全感以及满意度显著提升。
和谐之音 百姓之福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保证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民**利,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农村社区的重要保证。“女儿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母亲每月领养老金,生病有新农合报销,种地政府给发钱,购农机还能享受补贴,建设和谐社会好啊。”提起和谐社会,灵山县陆屋镇的陆东秀赞不绝口,用他的话说,“一家人感觉很幸福”。
近年来,灵山县通过在全县1163个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延伸,实现阳光操作,部分村还利用电影晚会、广播、运动会、有线电视网络、电子信息馆、信息卡等渠道进行村务公开。为此,该县荣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荣誉称号,是全区获此殊荣五县之一。
走进滨海新城茂盛小区,处处充满生机。新建的高标准社区办公楼典雅别致,优美的小区路宽、灯亮、柳绿……农民搬迁安置社区为崛起中的城区映照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社区环境美化了,服务功能完善了,居民关系融洽了……
近年来,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已经在我市广大农村基本建立,99.8%的村实行了村务公开,95%的村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决策制度》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十项制度,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基本得到落实。
绿水青山 和谐港湾
天更蓝,水更清,老百姓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青山绿水是钦州的名片,“白海豚之乡”是钦州的美誉。重型化工项目频频在风景秀美之地受阻的当下,在钦州,却有一幅大自然与炼油企业共存的和谐画面。
三娘湾是“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的家。多年从事中华白海豚跟踪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证实,钦州湾沿海一带的白海豚在增多,红树林生长状况稳定。
多年来,钦州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一直保持着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发展方略。在工业园区与生态环境双重考验下,市委、市政府郑重做出“越是后发展越要重视**,越是后发展越要重视生态环保”的决定,提出“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钦州,在“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发展理念指导下,以港口为依托,通过科技创新和改变发展方式,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快发展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和谐统一。2011年12月3日,钦州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与桂林市一起,双双获得“2011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走在浦北县北通镇车木阁自然村的村道上,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舒适,小小的自然村,成了靓丽家园;徜徉灵山县佛子镇马肚塘,以突出客家文化元素为重的风景映入眼帘;而容纳了滨海渔村风情和疍家文化元素的三娘湾旅游管理区的大环村频频得到游客赞许。开展“美丽钦州·清洁乡村”活动以来,钦州围绕把“清洁乡村”做成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的“作风工程”,强化统筹**,示范带动,不断打造活动新标杆,清洁乡村工作为群众生活“画”出一道道“美丽风景”。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成了钦州人义无反顾的选择。钦州,既需要“金山银山”,也需要绿水青山,更需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一首童谣《游钦州》唱道:“游港口,逛码头,万吨巨轮通五洲,凌云机塔炼石油,临海工业正锦绣;三娘湾,沙滩走,人儿似在画中游,海豚向你点点头,海鲜让你吃个够”。
一个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钦州特点的和谐社会,踏着强有力的时代节拍,正在向我们快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