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只有一个地球”的警句言犹在耳,我们周边的环境变化是每个人都关心的事情,保护地球资源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今年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
在钦州港的开发势头如日中天之时,如何“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钦州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游港口,逛码头,万吨巨轮通五洲,凌云机塔炼石油,临海工业正锦绣;三娘湾,沙滩走,人儿似在画中游,海豚向你点点头,海鲜让你吃个够。”这是童谣《游钦州》中吟唱的美好景致。
广阔的海洋孕育着生命,靠海吃海的钦州人民深深依恋着这片蓝色文明。而在大工业崛起的同时,不少市民疑惑道:“钦州生猛的海鲜以后还会有吗?”
近年来,我市在“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发展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限度地保护了“天蓝水碧”的钦州海洋环境,白海豚成了钦州生态形象大使。
综合整治初见成效
茅尾海是钦州的“母亲海”,清晨的阳光照耀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在康熙岭镇42.5公里的海岸线上,成群的鸭子身姿摇曳地来到红树林下觅食。渔民邱永达告诉记者,从红树林里走出的海鸭所产的蛋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比普通的鸭所产的蛋营养价值高。
被誉为钦州海上“生态牧场”的茅尾浅海滩涂绵延不断,成片的红树林防护林成为一个天然的“海上牧场”。然而受海域过度开发、入海江河(钦江、茅岭江)流域水土流失、陆源生产生活污水汇入、无序养殖用海、非法采砂等因素影响,茅尾海淤积严重,水质有所下降。
近年来的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我市管辖的大部分海域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状态,局部海域属轻度污染海域,主要是在钦州港及茅尾海等近岸海域存在部分轻度污染区域,这已经引起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
保护茅尾海就是保护钦州湾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为保护好这片生命之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负责人张栋和他的同事每季度都要出海进行监测作业。近年来,我市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对茅尾海进行考察研究,并多次邀请海洋生态保护专家,对茅尾海的保护和开发开展调查研究,并于2010年委托**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开展茅尾海的保护和开发专题研究**。
监测发现,近两年来茅尾海水中氮、磷营养盐指标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意味着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得到好转。“这与实施茅尾海综合整治工程,减少周边围垦虾塘养殖、退养还海,以及实施清淤工程、改善茅尾海水动力条件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张栋说。
2011年11月,我市正式启动茅尾海综合整治项目,一期工程投资额达18亿元,包括对茅尾海淤积严重海域进行清淤和疏浚、东岸的养虾池围填成旅游休闲建设用地、养殖区的**调整、建设**海洋公园、茅尾海生态岸线修复等。通过综合整治,在增加茅尾海纳潮量的同时,将茅尾海整治成为水深、水清、岸滩美丽的“碧海金沙”的黄金海岸,把茅尾海建设成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和谐海湾”。目前经过3年实施,一期工程已初显成效。
工业准入严格限制
钦州市拥有1649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拥有562公里的海岸线、300多个海岛、171平方公里的浅海滩涂,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综合优势丰富,战略区位优势独特。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工业区,石化、粮油加工、冶金、现代物流、电子等产业成批次向这里集聚,正向“北部湾临海核心工业区”转变。“越是后发展越要先**,越要重生态环保”,这是钦州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理念。
记者在市发改委了解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一批临海工业项目大部分没有实施,因为这批项目原选址临近中华白海豚栖息的大风江口,为了白海豚的生存,这批重大项目有的已改变选址,有些已暂缓启动。
走进中石油钦州项目厂区时,记者看到,厂区干净整洁,掩映着绿树红花。而不远处的三娘湾,万顷碧海,航船疾行,不时有白海豚跃出水面,逐浪戏海;沿着沙滩漫步,不少渔船赶海归来,满载着刚刚打捞上来的海鲜,喜笑颜开。“一只白海豚都不能走,一片红树林都不能少”,钦州人梦寐以求的这片美好蓝图,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子孙后代想要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能不发展工业,但是想留给子孙后代一个好的环境,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我欣喜地看到在钦州,白海豚可以和大工业共存。”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教授、**动物学家潘文石高兴地说道。“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钦州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贯穿整个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钦州港区环保分局局长邵克权告诉记者,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环保局一直按照**标准严格执行环保准入制度,首先看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其次看是否符合钦州的发展**。
对于钦州人来说,大海的生态保护和产业的绿色环保结合起来,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发展。眼下大力实施的“园林生活十年计划”和110平方公里的茅尾海整治,正一步步地把这些变成现实,几代钦州人“滨海而居、融入海洋”的梦想将不再只是图纸上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