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朋网住朋网住朋网住朋网
地图找房预约看房
您的位置: 住朋网>资讯>钦州> 筑巢引凤高端人才云集钦州 人才强市促跨越发展

筑巢引凤高端人才云集钦州 人才强市促跨越发展

来源:新华网南宁作者:孙志平 熊红明 潘强2013-08-02 09:07反馈/举报

    日前,41名来自清华、北大、浙大等**高校的博士后汇聚广西钦州。他们走进园区、港口、企业,切身感受钦州大开放大开发的火热场景。在与市领导、部门领导面对面交流后,他们*终将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来钦挂职服务的岗位。

    今年,钦州市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组织实施“筑巢引博”行动,一次性拿出22个副处级岗位面向全国博士后遴选,这在广西尚属首例。3年来,有20多名***、省级专家教授,30多名博士、博士后,130名硕士研究生选择到钦州创业工作,初步形成了比较优势明显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群体。

    高端人才为何云集钦州?

    人才强市:一个后发展地区的跨越发展之路

    越是后发展地区,越是要重视**;越是后发展地区,越是要重视环保;越是后发展地区,越是要重视人才!

    在钦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高朴看来,钦州属于典型的后发展地区——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薄弱,正在经历着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跨越发展的艰难转型。

    “北部湾开放开发战略实施后,钦州从一个小渔村华丽转身,成为中国对接东盟开放合作平台。”高朴说,无论是打造中国西部沿海石化基地、修造船基地,还是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典范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现有的人才不足以支撑钦州的发展需要,要完成北部湾开放开发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人才,就要不拘一格招人用人。

    在不少后发展地区,当人们寻找发展无力的原因时,往往会将资源禀赋、交通基础、政策资源等排列在前。事实上,后发展地区从表面上看是缺钱、缺资源、缺技术、缺基础,*关键的是发展体质、管理机制不灵,归根结底就是缺人才。

    高朴表示,只要有了适应地区发展的人才,发展的观念和发展的方式都会有飞跃性的提升,相应的资金、技术、资源、体制等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求贤若渴的钦州,向全国各高校的英才敞开胸怀,伸出了橄榄枝。

    今年3月,钦州市通过中组部“千人计划”、人社部“中国博士后”网站等媒体,发布了钦州市2013年度领军型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申报工作的公告;今年5月,钦州发布面向全国遴选博士后的“筑巢引博”行动信息,引来五十多名博士报名……

    一个人口不过400万的西部沿海小城,从未如此吸引来自全国各高校博士、博士后们的目光。

    今年6月17日,41名来自清华、北大、浙大等国内**高校的博士后汇聚钦州。他们走进园区、港口、企业,切身感受钦州建设开发的火热场景。经过实地考察,他们决定通过双向选择到钦州挂职服务。

    “钦州不仅有钦州保税港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等***对外开放平台,还有特殊的高端人才政策。学有所成、满怀抱负的高端人才到钦州应该比在发达地区更有用武之地。”经过1月内两次到钦州摸底,暨南大学博士后彭咏波定到钦州工作。而在此前,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的10名博士后向钦州市委书记肖莺子写信,通过自荐方式希望到钦州工作。

    “钦州正处于跨越发展关键时期,*需要的就是人才!” 肖莺子表示,钦州作为**实施北部湾开放开发战略的核心城市之一,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但翻开钦州人才“花名册”,就会发现一些领域高层次人才“捉襟见肘”,没有领军型高层次人才,严重制约钦州发展。

    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钦州自2011年来连续开展“筑巢引博”行动、领军型创业人才“520”计划、海鸥计划、急需紧缺人才“三百计划”等,围绕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中马钦州产业园主导产业制定了一揽子引才计划。

    “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就能带好一个团队,带动一片产业。”钦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唐云舒说,目前,钦州已经建成石化、林浆纸、现代物流等11个人才小高地。在人才高地磁场作用下,近年来有20多名***、省级专家教授,30多名博士、博士后,130名硕士研究生到钦州工作,初步形成了比较优势明显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群体。一批高端人才的集聚,又会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的汇聚,人才集聚推动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了招贤纳才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筑巢引凤:人才外溢时代,率先抢占先机

    曾记否,当年一江春水向东流。

    现如今,西部处处有高楼,如何吸引凤凰落枝头?

    “我国高端人才外溢时代正式到来,这对急需人才技术的西部地区是难得的机遇期。在新一轮人才竞争时代,谁把握住这次机遇,就能在未来30年发展中占有主动。”高朴认为,我国北京、上海以及沿海发达地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产业资源和人才资源趋于饱和,很多高端人才急需展示才华干事业的平台,而后发展的西部地区则有广阔空间可以给他们施展。

    事实上,钦州市经济发展仍处于爬坡阶段,地方可用财力不足。为引进和留住人才,坚持把筑好“凤凰巢”作为引进“金凤凰”的重要举措,舍得大手笔投入,并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实现投入效应的**化。

    唐云舒介绍,从2008年起,钦州就把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优先保证,2013年起将这一专项资金提高到每年2000万元,并形成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正常增长机制。

    此外,钦州还投资2.78亿元,**建设广西**国际人才创业基地,集人才创业大厦、人才公寓、人才酒店于一体,形成功能齐全、管理配套的人才服务区。

    为了能让人才能在钦州安居乐业,钦州市在城市中心黄金地段投资建设118套人才公寓房,目前已装修配套好40套投入使用,重点解决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周转住房问题。而对于那些拥有硕士学位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政府财政给予每年2-20万元的住房补贴、0.5-10万元的安家费补贴。

    在解决住房问题的同时,钦州还启动人才激励机制,对于获得***、省部级项目经费资助的项目主持人,财政按照资助经费额度的2%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额度为10万元。对年纳税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给予重奖。在鼓励柔性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钦工作方面,单个引进人才**可获得10万元资助。在鼓励博士后创新实践基础建设方面,博士后工作资助经费纳入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安排,**可获11.5万元资助。

    据统计,2010年以来,钦州先后从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拿出近1400万元,奖励各类**人才。其中,落实年纳税在5000万元以上14家企业240名高层管理人才个人所得税返还奖励364万元。

    “舍得真金白银投入,敞开胸怀,让人才来了能留得下,呆得住,发展得好。”高朴说,在21世纪头30年,那个地方聚集高端人才*多,哪个地方就把握了发展和竞争的主动,钦州“勒紧裤腰带”挤出大笔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就为了在人才竞争中抢占先机,为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高位嫁接:搭起舞台选好配角,让人才尽情表现

    钦州的工资待遇远不及北上广和江浙地区好。是什么让这些高端人才选择留在钦州干事创业呢?

    同样作为挂职博士,*终选择留任钦州的高朴坦言:留在钦州是因为这里有施展才干的舞台。

    如何才能为人才搭建尽情表现的舞台?钦州在选人用人上迈出了大胆的一步。而实施高位嫁接战略不拘一格用人,是钦州打造北部湾人才特区的秘笈。

    2010年以来,钦州市将到钦挂职的高层次干部人才在工作安排上与任职干部同等对待,一般安排到县区党政班子、政府重要部门、重点园区管委等挂任副职,并直接安排独立分管2至3项具体工作,联系1至2个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委以重任,安排到重要岗位、一线部门工作,放手让他们去闯、去干,使他们在改革发展的一线经受锻炼、促进成长,对条件成熟的及时提拔使用。

    黄治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博士。2010年,响应钦州“筑巢引博”来钦州挂职锻炼,挂职期满后他选择留在钦州,如今已经成长为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副主任,分管园区招商引资工作。

    在挂职期间,黄治华发挥个人专长和人脉资源优势,先后参与深圳仁科新型生物免疫产业化项目、香港高云集团先进显示器项目、广州骏升智能遥控器项目等一批高科技产业项目的引进工作,成为钦州市高新区建设发展的领军人物。

    邓洁丽,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80后”博士。在钦州工作3年的她,已经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钦州市石化产业园负责招商的副处级干部。

    说起为何选择到钦州工作,邓洁丽坦言是“看中了钦州的石化产业发展平台”。她表示,钦州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学化学出身的自己到钦州可以学以致用,比留在大城市更有发挥空间。邓洁丽的爱人也是中科院化学博士,受邓的带动,他也来到了钦州,投身于钦州石化产业的建设中。

    唐云舒介绍,未来5年,钦州还将围绕打造石化、装备制造两大千亿元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中马钦州产业园主导产业,重点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千人计划”人才20名。

    对于暂时无法引进的人才,钦州市还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思路,大力实施柔性引才“海鸥计划”,用活“候鸟式人才”。3年来,钦州市通过招聘政府雇员、**顾问,成立发展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实施引进国外智力项目8项,从德国、美国等7个**聘请外国专家30多人次,借用外脑攻克了石油化工、林浆纸、城市**建设等20多个技术难题,培训指导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次。

    舞台搭好了,主角引来了,还需要更多人才群体支撑。钦州市在人才培养使用上坚持“两条腿走路”,在积极引进外来高端人才的同时,每年投入数百万元选派20名左右本土**人才,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MPAM硕士学位。截至目前,钦州已选派40名年轻**人才出国深造,而全市每年用于干部培训的投入就超过1000万元。本土人才的成长,既提高了钦州当地干部队伍素质,更有利于本地干部与外来高素质干部在工作中的“无缝对接”、高效合作。

    长期关注北部湾开放开发的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志勇博士认为,要破解后发展地区的人才困局,关键在于用人机制创新。而钦州在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积极探索,为我国西部地区后发展地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

    首先,灵活用人。无论是采用聘请政府雇员、**顾问,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还是挑选挂职博士,从机制上保证了人才使用的灵活性,做到“需要时有人可用,平时不养闲人降低成本”。

    其次,大胆用人。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广揽博士后群体到地方挂职,有计划、有重点地从挂职人选中引进部分**博士后人才给予空间舞台,委以重任,必然会激发人才创业**,形成聚合效应吸引更多人才。

    此外,舍得投入。在事业平台、生活条件上加大投入,为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长土壤,开拓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必然会形成洼地效应,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

  • 请选择意向区域
    • 钦南区
    • 河东新区
    • 钦北区
    • 钦州港
    • 中心城区
    • 滨海新区
    • 周边城区
    • 灵山县城南新区